來源:林青川
隨著兩次“商車費改”的推出,車險費用不斷降價,同時保險公司渠道成本、賠付費用又高居不下,眾多中小車險公司深陷虧損的泥淖。
那么,凄風苦雨之中,UBI會成為行業的一縷陽光?為此,我們研究了美國市場UBI的發展現狀,以借鑒于中國車險市場。
UBI在國外并不是新興事物,意大利早在2003年便推出了基于駕駛行為的車險,是最早開始UBI業務的國家,根據PTOLEMUS和方正證券數據顯示,截止當前,意大利UBI滲透率已達15%,是滲透率最高的國家。此外,整個歐洲UBI發展也相對成規模,整體滲透率達5%。
歐洲之外,美國、澳大利亞、日本等國家也在發展UBI業務。美國有數家保險公司在從事UBI,這些公司對UBI的探索多開始于2010年前后。發展迄今,UBI的模式和發展路徑已得到初步驗證。
與美國市場相比,國內保險受到強監管,模式、產品創新相對比較困難。車險領域,UBI車險一直未獲監管批準,所以國內實質上并沒有受到許可的UBI產品,僅僅有一些車險中介聯合保險公司推出類似于UBI產品。與美國市場相比,國內UBI發展處于較為落后的階段。
但是兩次“商車費改”表明,保險公司對車險的自主定價權正在提高,未來定價很有可能從“車”的維度拓展到“人”的維度。此外,監管部門正在進行UBI相關的試點工作,UBI正式進入市場值得期待。
美國市場雖然比中國起步稍早,但市場滲透率仍相對較低。根據PTOLEMUS另一組數據顯示,美國市場UBI保費滲透率約為2%,UBI年保單量約790萬單,考慮到UBI平均保費低于普通車險,所以從保單量來看,UBI滲透率約4-5%,并不高。
美國UBI滲透率低受客群、行業格局等因素的影響,下文將以此展開,對比中美車險客群、行業格局的異同,探索國內UBI的發展趨勢。
定位優質客群,利好中小保險公司
美國UBI滲透率不高的第一個原因是,定位優質人群,導致滲透率會有限制,不會特別高。
優質客群的定義包括駕駛行為好、駕駛里程少兩部分,因此UBI定價模式有兩種。一種是按行駛里程付費,比如Metromile。
駕駛風險與駕駛頻率相關,傳統車險定價時并不考慮用戶的駕駛頻率,美國65%車險用戶會因別的司機開車多而付出更多的保費。為改善這個問題,Metromile根據用戶的駕駛距離按月計費,基準費率30美元,駕駛里程500英里以內每英里3.2美分,每月最多46美元。
按行駛里程付費模式目標客群是開車較少的用戶,Metromile為用戶平均每年節省500美元的保費,對開車較少的用戶具有很高的吸引力,能夠獲得一定的市場空間。
另一種模式是綜合用戶的駕駛習慣、行駛里程等多種因素定價,比如Progressive、State Farm的UBI業務。用戶駕駛習慣會影響出險率,經常凌晨駕駛、急剎車、急加速的用戶出險概率更高。
用戶購買Progressive的UBI車險,需要先使用其智能硬件或手機APP一段時間,美國車險周期為6個月,用戶在與Progressive重新簽訂合同時,即可根據駕駛行為定價,用戶平均能節省130美元。
但據Progressive的數據,有20% 的駕駛行為不好的用戶會被加價。按照正常邏輯,這部分被加價的用戶不會購買UBI,而會轉向普通車險。所以Progressive能夠篩選出駕駛行為好,風險低的用戶。
定價模式決定了UBI的目標用戶是駕駛行為好、行駛里程少的用戶,駕駛行為不好或者開車多的用戶會選擇傳統車險。
再看國內市場。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由客單價和用戶數量決定,如下圖,人保、平安、太保市場份額已經很高,很難通過降價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戶,而對駕駛行為不佳的用戶提價必然會導致用戶流失,所以對于這三家巨頭來說,嘗試UBI的動力不足。
除去前三家巨頭,2016年還有54家保險公司從事車險業務,平均保費僅43億元。如下圖,我們選取天安、安盛天平、國泰代表中小車險公司,可以發現其保費收入較低,利潤表現不佳,且不同層次公司差距懸殊。對這些公司來說,為優質用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有助于獲客,增加保費收入。
數據服務商有望興起
美國UBI滲透率沒有預期高的第二個原因是,保險公司各自為戰,效率較低。
數據采集上,美國保險公司最初通過OBD硬件、與主機廠合作的方式采集用戶數據,但這種方式局限性較大,發展速度較慢,所以現在也通過手機APP的方式收集數據。國內UBI興起較晚,不拘于硬件采集,手機APP已經成為主流的數據采集手段。
行業格局上,美國UBI的發展由保險公司推動,Progressive、State Farm本身均為較大的保險公司,Metromile也在2016年拿到保險牌照,各保險公司獨立進行數據采集和車險承保,彼此競爭,行業內部割裂,缺乏協同。
相比之下,中國UBI數據采集層面有望由專業公司完成。從產業鏈上看,UBI參與方包括主機廠、智能硬件商、數據服務公司、保險公司以及保險中介等,其中數據服務公司正在成為UBI關鍵的一環。
首先,國內保險科技發展相對緩慢,發展趨勢可以借鑒發展迅猛的互聯網借貸,特別是消費金融。消費金融在發展過程中,除了業務類涌現出很多明星公司,基礎設施層面比如大數據征信出現了很多公司,為消費金融公司提供黑名單甚至風控建模服務。
其次,監管部門對UBI業務可能會設立數據收集量的門檻,大部分中小保險公司承保量有限,很難收集足夠量的駕駛行為數據;而且國內保險公司技術水平落后,本身缺乏數據處理能力,必須同專業的數據公司合作才有機會開展UBI業務。
此外,國內類似于Metromile的UBI車險中介也有機會為保險公司提供數據服務。這些公司通過OBD設備或者手機APP采集用戶數據,與保險公司聯合推出UBI產品,屬于數據處理甚至產品設計的關鍵力量。
如上圖所示,美國UBI的格局是保險公司打通全產業鏈,而中國有望形成專業分工,數據收集、建模由專業技術公司完成,保險公司負責承保和業務開拓,效率更高。
國內UBI有望更快發展
美國UBI雖然起步較早,但發展緩慢。相比之下,國內如果監管放開,UBI業務發展速度可能會快于美國。長遠來看,UBI能成為傳統車險的補充,但不會顛覆傳統車險。國內UBI滲透率可能達到30-40%,但需要較長的發展周期。
我們認為,國內UBI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發展,基于以下原因。
首先是數據采集方式的優化,美國最初通過硬件的方式采集數據,限制了UBI的發展速度,中國的數據服務商多是通過硬件+手機APP的方式來完成,能夠覆蓋更多的潛在用戶。
其次是市場格局不同。如上文所述,美國車險公司各自為戰,中國則有可能形成專業的數據服務公司,同一家數據公司能夠服務多家保險公司,效率更高。
最后是客群的影響。國內一線城市汽車保有量很高,但受制于限行等政策因素的影響,這部分車主行駛里程被迫減少;此外,共享出行等方式也會減少國內車主的行駛里程。所以相比美國,中國UBI車險潛在用戶的比例可能更高,有利于UBI的發展。
綜合成本率取決于定價策略
綜合成本率決定了保險公司的利潤率,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車險業務綜合成本率過高,盈利困難。所以保險公司從事UBI的另一驅動力便是降低綜合成本率,而其中最大的可能是降低賠付率。
首先看賠付率。UBI用戶出險率低是事實,一方面車險公司在承保過程中,通過定價已經做過一次篩選,剔除駕駛行為差的用戶;另一方面,保險公司可以對UBI用戶進行用戶教育,引導用戶安全行駛。
賠付率=賠付支出/已賺保費,UBI雖然出險率降低,但保費收入也隨之降低,所以降低賠付率的關鍵是定價策略。保險公司需要將風險與定價精準掛鉤,對優質用戶定價折扣要低于其出險率降低的水平,才有望降低賠付率。
Progressive用戶相對優質,其賠付率要低于美國車險的平均賠付率。對于國內車險公司來說,以優質車主為目標用戶,配合相應的定價策略,賠付率會低于當前水平。
其次是費用率。費用率包括渠道、運營成本,也會影響保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。渠道成本是保險公司支付給中介費用,運營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等,如上圖所示,Progressive最近幾年費用率保持穩定。
但考慮到費用中很大一部分是運營成本,國內中小保險公司如果能通過UBI車險獲取優質用戶,大規模提高保費的話,運營成本可以被攤薄,能夠降低費用率。所以對保險公司,特別是中小保險公司來說,通過UBI來降低綜合成本率,提高利潤率的策略可行。
另外,對于國內保險公司來說,車險業務亟待解決的是成本結構不合理的問題,與Progressive相比,平安、人保費用率過高,超三分之一的保費用于中介渠道的費用和保險公司運營,這導致車險保費偏高。
提高運營效率、降低渠道費用對保險公司來說才是重中之重。綜合來看,UBI通過模式創新有利于車險公司區分客群、降低成本,技術創新則能幫助車險行業提高效率。在這個過程中,數據服務類公司、中小保險公司有望得到發展。